大皇宮內的「戰場」仍是FIAC最精采的部分 |
「藝博會」是一套市場發明,簡明地提供藝廊商與藝品買家跨越時間、空間阻隔的賣場服務。因此,藝博會的經營有點像是百貨公司。首要,精選藝廊商,讓優質藝廊進駐。再者力行顧客關係管理,收集可能的買家。更重要地,要營造社群間的交流活動,讓藝廊商可以密集地與同業、潛在顧客、評論家互動,論述藝廊藝品的定位與價值,並深植網絡關係與社群影響力。像是高古軒藝廊(Gagosian Gallery)連兩年加入FIAC的體系,被視為是為了巴黎的展店做準備。總歸來說,比起傳統商業會場,藝術圈講求微妙的人際往來,經營上更為複雜。
不過,國際級藝博會FIAC首要服務的,可能是藝廊、買家、媒體、或觀眾。但都不如說是每一年的「成交量」。「成交量」是一個指標,意涵一地買家的實力,隱喻參展藝廊商可能的盈虧,影響未來能否吸引擁有絕佳藏品的藝廊進駐,而展品品質又影響國際買家長期的參與,等等。因此每年都得創下一個評價「優」、「劣」、「持平」做為年度盛會的註解,供業界做解讀之用。不過,近期歐洲景氣衰退,不等藝博會間的競爭關係,也讓FIAC的經營更顯緊張。
在歐洲,FIAC暫時還無法追趕,全球藝術界每年夏天的天王盛事-瑞士巴賽爾的Art Basel。要爭搶老二,卻也得面臨倫敦Frieze Art Fair藝術博覽會的直接競爭。而這兩個機構都以當代藝術推廣者自居。
特闢的年輕畫廊區 |
2011杜象獎由羅馬尼亞裔的Mircea Cantor獲得 而他在巴黎的經紀商Yvon Lambert Gallery也跟著水漲船高 |
杜象獎(Le Prix Marcel Duchamp)的增設也是一例,FIAC聯結法國觀念藝術的啟蒙杜象之名,增設此獎勵發掘還在世的巴黎當代藝術家,贏家可得13000歐元獎金並在龐畢度舉行特展。借由這個計畫,也吸引了許多媒體關注,讓民眾也有興趣了解獲入選資格的當代作品。現場觀察每時段的導覽都高朋滿座。
回到一個觀眾角度,老實說很難一下子看懂這些買賣,尤其當代藝術總是那麼富挑戰性。不過,有機會到現場去看看穿著那些入時赴宴的「巴黎市人」,品味不受框限的當代藝術。並在行動間,不時仰望大皇宮透明圓頂外蔚藍轉橙黃的巴黎天空,都是不凡的享受。最後,走出FIAC,回到街頭。主辦單位的幾個event也值得推薦。例如為推廣設計(家具)藝廊舉辦的「藝廊夜」,正讓瑪黑區、奧賽附近的幾家知名藝廊延長營業時間到深夜。總之,每年十月剛忙完時裝周的巴黎,很當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