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14日 星期三

Rotterdam 大城輸出的建築之都 2



位於鹿特丹博物館特區的NAi,是世界著名的建築推廣與研究機構,在荷蘭國內也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政策上,NAi協助荷蘭政府每年補助建築事務所從事設計研究、支援建築師申貸創業,並整合公共資源讓他們有機會承接各類公共建築,對外也大力「外銷/輸出」荷蘭建築概念,可謂十八般武藝。因此如果想要了解荷蘭建築,建議你不訪走一遭NAi荷蘭建築機構,或者下載NAi推出的APP,透過NAi最著名的建築資料庫,可即時介紹你身旁周遭的建物




NAi的建築主體由建築師Jo Coenen所設計,帶有強烈後現代風格,由不等的量體組成,從四面八方觀賞建築體都展現不同的態度與意識,這令NAI活像一件巨型藝術雕塑,而不只是堆砌展覽、辦公、典藏建築資料的空間。更教每位過路人也不禁停下來,駐足細看一番。當時的一段佳話是,公開招標的過程,Rem Koolhaas 也參與了投標,但NAi並沒有選中大師,而由當時新銳的Jo Coenen出線,也確立了NAi客觀的角色。






由於身上剛好有荷蘭博物館卡,有幸可以免費觀賞NAi附帶的策展(印象所及NAi的門票所費不貲)。4~5個不等的策展中,比較有趣的主題有兩個,一個位在大廳深處,探討荷蘭與中國文化中的設計師如何交流,以及設計思考的差異,該展透過與許多多媒體的採訪,展現策展的深入性。在建築的主題區也展示著OMA未來在台北由David Gianotten主掌的「魔術方塊」台北藝術中心。





再者,有時間的話。NAi地下室關於荷蘭建築產業發展的永久典藏也是必看。這個展由Rem Koolhaas親手策展,講述荷蘭建築歷史。手法上有別於一般靜態展,有幾個玩味處。首先外部空間設計部分,他擬定暗室為主體,並將所有展品處置於隔間,空間中主要的光皆由隔間打出,透過染綠的塑膠布散發微弱綠光,流露出一絲詭譎氣氛。觀賞的規畫上,觀眾必須鑽進塑膠布幕,封閉的空間中,展品以單純物件方式存放,四周毫無圖說,只有手上的文宣品可以對照了解。他的設計,讓觀眾可以先以純粹、專注的方式與文物對話。先意會再"了解"文物背後藏生的建築故事。



參訪完NAi的主館,讓我不免期待一月份過境倫敦時,可以參觀由NAi協辦的 「OMA / Progress」特展,這是OMA建築事務所在巴比肯藝術中心舉辦的首次大型回顧展。不過,荷蘭後現代建築巨擘的回顧展不是首展在荷蘭本國,或同樣擁有好展區的NAi。而選擇傳播效益較佳與具指標意義的倫敦/巴比肯。「大城輸出」的軌跡與意圖更清晰可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