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14日 星期三

Rotterdam 大城輸出的建築之都 1



走訪許多歐洲經典城市,難免興嘆城市要偉大不只需要鋼筋水泥,更有許多發展的條件上的必然,來烘托觀感上大城的概念。換個角度,這層體會也提醒我,在旅行時更小心地觀察,以免陷入發展的迷思。尤其,地區對於「發展」的定義往往也不同,以致城市不一定「偉大」,而可貴於獨特的人文肌理。

OMA設計的Erasmus Bridge 天鵝橋可通往南岸也是Rotterdam最重要地標之一

到了鹿特丹,只要走一遭南岸,必定感受到當地極力創造現代化都市的心願。但視覺上,建築張力對比於紐約、上海、倫敦那些貌似驚人的建案(許多都還是荷蘭人蓋的),人口近百萬人的鹿特丹城畢竟受限於經濟規模、又沒有巨擘歷史背景烘托、或是更甚貪婪的成長預期。而有其「偉大」的極限。

Mecanoo建築的世貿中心,以拔高的玻璃圍幕主體展現穿透感

但鹿特丹是一座的建築「大城」也既成事實。因為,無論是地景設計的領航團體ME18、以豬圈設計聞名的MVRDV、後現代建築的巨擘的Rem Koolhaas領銜的OMA或著名的UN studio,都與鹿特丹有不低的淵源,正確來說他們的全球總部都不在阿姆斯特丹,而是荷蘭現代化的極限之都-鹿特丹。 

ME18 三根可以射出三原色的紅色投射光柱的裝置,個人喜歡與否? 就自由心證了

關於這點,我想大概是,1940經歷五月戰爭炮火洗禮後的鹿特丹,在執行一系列承襲現代主義的重建工程的同時,許多建築討論也連結了當地的產學單位,像官方單位NAi鹿特丹貝拉賀建築學院(Berlage Institute)。以致活絡的建設活動終讓鹿特丹成為得天獨厚的建築試驗與思辯的場地。每逢單數年舉辦鹿特丹建築雙年展,就是最好的釋例。



貪圖著一頓像樣的早餐,當晚我住進了鹿特丹著明的地標-方塊屋(Cubical Building

布萊克車站的地下乘車處造型也呼應在不遠處的方塊屋


此外,鹿特丹也是全荷蘭最「叛逆」的城市。除了表現在遙遙領先的治安數具。許多建築前例也有跡可循,像立體方塊屋、如飛碟造型的布萊克車站、如金字塔般的中央圖書館等等。都是早先許多建築前輩誇誕但也不失實用性的示範。但對我來說,這些看似先進的現代化路線,其實也對觀者帶來不低的衝突與爭辯。什麼是現代建築?可能是一種直覺,但也不該只是直覺。


Rotterdam中央圖書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